通知公告

    《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举办期刊论坛专题交流会
  • 11月26日,由《中国经济问题》承办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期刊论坛分论坛二《中国经济问题》专题交流会在厦门大学经济楼N501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中国经济问题》常务副主编张兴祥教授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转达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经济问题》主编周颖刚教授的问候。

    专题交流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财贸经济》副主编杨志勇研究员主持,下半场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学科执行主编刘然主持。

    以下为各位嘉宾的发言内容摘要:

    1.杨新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

    题 目:《在问题导向和学术导向之间》

    杨新铭研究员指出,问题导向是党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要知道问题在哪里以及哪些是主要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不能忽视学术导向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将现实问题带来的经验上升到普适性的学理层面,才能形成传世的理论成果。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需要找到问题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平衡。

    接着,杨新铭从学术规范、学术价值、附加信息、选题策划、影响范围五个维度诠释如何处理问题导向与学术导向之间的平衡关系。当谈及中国经济问题的特殊性时,杨新铭以高被引文献的特点为例,剖析了当前中国期刊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最后,他谈到将党的二十大关注的文件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的思路,强调了学者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导向研究的责任。

    2.王浩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执行主编、教授

    题 目:《近十年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未来前瞻》

    王浩斌教授主要从期刊学术传播角度谈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现阶段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纸本期刊传播范围有限,数字化对传统期刊业形成冲击。目前期刊传播能力主要从几大文摘转载的二次传播和微信公众号下载的网络传播。几大文摘转载的二次传播虽有学术传播功能,但同时也有变相的评价功能,甚至评价功能更突出。而微信公众号的网络传播属于大众传播,与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服务的学术传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的下载点击量来看待其传播功能。

    接着,王浩斌梳理了近十年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历程。知网数据库的形成,实际上期刊丧失了网络传播功能,随着现在每个期刊基本上都建立了各自的公众号,不仅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而且也重新获得网络传播的主体地位。然后,目前期刊作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地位不高,能力不强。

    因此,对于未来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王浩斌认为,既不能将学术期刊集中于某个数据库,应在数字化时代重新获得话语权,同时,也不能仅限于各个分散化的办刊主体,而是要加强不同刊物在网络传播方面的合作,打破综合刊与专业刊分界,围绕共同主题打造合作平台,以提升期刊的网络传播能力。

    3.吴德进,《福建论坛》总编辑、研究员

    题 目:《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综合性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吴德进总编辑首先介绍了《福建论坛》的办刊特色: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推进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二是持续提升办刊质量,挖掘刊登精品力作;三是持续提升编辑资质和能力;四是不断推动期刊数字传播,使期刊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特点,提升刊发论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接着,吴德进介绍了《福建论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第一是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是科学引领、高效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具体内容上,吴总编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内容创新、用实践升华理论三个方面。

    对期刊工作经验作了总结之后,吴德进提出关于综合性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三点深层思考:第一,期刊编辑需要学习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新的学术问题;第二,要实现科学研究方法的跨界运用,汲取各学科研究方法的长处;第三,在综合性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和论文选题中,从理论上说应该淡化学科界限、寻求学术问题的综合解决,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则应当实事求是,不过急,不强推。

    4. 傅慧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理论与评论》常务副主编

    题 目:《坚守办刊初心,提高办刊品味—<理论与评论>的办刊探索》

          《理论与评论》是福建省内唯一一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以旗帜鲜明直面问题,审视引领社会思潮为宗旨,聚焦研究学习宣传新思想、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刊物依托学科优势,聚合平台力量,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办刊定位明晰,作者群体逐渐稳定,学术交流氛围日益浓厚。

    傅慧芳教授认为,新刊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发展,在于找准定位,优化栏目,注重内涵,提升品味。《理论与评论》致力于传播新思想、聚焦新问题;深耕基本理论、注重基础研究;坚持灵活办刊、汇聚八方智慧。刊物的发展得到了期刊界同仁的大力帮助,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

    同时,傅慧芳还指出目前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文章质量良莠不齐,作者问题意识不强、学术思考不深,宣传性和学术性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等。她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期刊通过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形成交叉学科协同研究;加强刊物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刊物的主题策划;密切联系学术界,关注学界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优秀学者的研究进展,紧盯优秀学术成果;规范发稿流程,加强制度建设,把好约稿质量关等,坚守办刊初心,提升办刊品质。

    5. 陈永森,《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主编、教授

            题 目:《如何进行名栏建设》

    陈永森教授首先总结了《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的发展方向,包括坚持按综合刊的标准办刊,而办好综合刊,吸引优质作者投稿,这需要打造数个精品名栏。

    对于学报名栏的建设,陈永森认为,打造名栏,首先需要有一个好名称,好名称能在栏目初期起到品牌塑造作用,但好名称也需要后续的扎实工作和深厚实力支撑;第二,需要一以贯之的坚持,进行长时间的经营,才能积累期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需要专业性强的主编和责任编辑,把握专栏的质量和方向;第四,需要一心一意的努力,打造每一篇精品,严把质量关;第五,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包括高被引、高下载量的论文,由此得到学界的认可,吸引优质作者主动投稿。

    最后,陈永森回顾了《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专栏的建设历程,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态文明、新媒体研究的专栏建设等,他总结说,精心做几个栏目,同时兼顾与平衡其他栏目,是综合性学报发展的方向。

    6. 郑珊珊,《东南学术》副总编、副编审

             题 目:《学术期刊特色化建设与数字化传播》

    郑珊珊副总编辑结合《东南学术》的办刊历程和办刊经验,就如何推进学术期刊特色化建设与数字化传播发表自己的看法。《东南学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提出的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要求,以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为指引,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期刊内容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郑珊珊分享了《东南学术》的特色化办刊举措,包括有四个方面:主动加强主题宣传策划创新,发挥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一地域优势,做好新时代新思想研究栏目;主动介入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回应时代关切,让学术为现实服务;积极为青年学者学术成长搭建平台,开设青年学者论丛栏目,设置前沿议题来展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持续加强媒体融合建设,加强新媒体传播力度,提高刊物显示度。近年来,《东南学术》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在CSSCI源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综合社科类2022第一季度榜单中排名全国第11位,福建省第1

    郑珊珊指出,下一步,《东南学术》致力于继续提高期刊影响力,将专栏文章合集出版,形成品牌丛书;举办编委会扩大会议,提高办刊质量,加强与兄弟期刊间的交流指导;评选青年学者佳作,提高期刊在青年学者中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7.王乃合,《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题 目:《期刊影响力提升与学科高质量发展》 

    王乃合主任先简介了《南开经济研究》的改革,一是改双月刊为单月刊,降低发表周期,吸引优秀作者;二是增加初审编辑,对每篇文章进行更专业的审核,提高了效率,同时由编辑部主任预审筛选来稿,压低初审通过率,严把初审质量关。

    接着,王乃合从期刊职能角度,围绕学科、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谈述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学科建设中要强调期刊对冷门学科传承的支持,做到兼顾发展;在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呈现,需要追求成体系的理论概念和观点的表达。

    在谈及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时,王乃合强调了学术期刊需要做好学术交流与示范引领的作用,学术交流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高质量传播,示范引领功能则需要强调期刊在引导政治价值导向及学术规范方面的作用。

    在今后期刊的审稿工作中,王乃合认为期刊文章应强调中国背景,结合中国实际,在期刊选题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内容的本土化、时代化,解决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

    8.徐淑云,《东南学术》经济编辑、副编审

            题 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特点及对策》

    徐淑云副编审首先分享了作为审读专家审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感受。她认为,《中国经济问题》:一是刊物内容质量优,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刊发了一批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的高质量论文;二是栏目设置好,主题鲜明,清晰明了,吸引力强,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问题》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的特点;三是作者队伍强,刊发了经济学界许多名家的佳作。

    接着,徐淑云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推进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第一,把握好政治方向,政治问题是底线,意识形态不能出问题;第二,要得到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提供办刊的基础办公条件、经费和相关待遇支持;第三,高质量、学术性编辑队伍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学者办刊、编学结合,保证刊物优质和稿件质量;第四,坚持以品牌栏目建设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栏目设计应对标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第五,积极探索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模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9.张兴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经济问题》常务副主编

            题 目:<中国经济问题>办刊思路及2023年重点选题计划》

    张兴祥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办刊历程。《中国经济问题》倡导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力争办成中国经济研究的理论高地。

    作为2021年新入选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张兴祥指出,《中国经济问题》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科工作办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办刊定位,厘清办刊思路,凝练办刊特色,提升办刊质量,特别是强调问题导向,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在推进三大体系建设三方面持续发力。

    在办刊思路上,《中国经济问题》有五大主要变化:一是用稿导向,既注重定量分析也注重定性分析;二栏目设置,既设置固定栏目(特色专栏、常设栏目),也设置机动栏目(特稿、专题、论坛);三是选题策划,坚持四个面向,增强为政治服务的大局意识,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服务;四是用稿来源,变等米下锅找米下锅,向知名专家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约稿,适当提高约稿量;五是学术交流方面,积极组织举办或参与各种学术会议。

    最后,张兴祥介绍了《中国经济问题》增设的新栏目及2023年重点选题计划。

  • 发布日期: 2022-11-28  浏览: 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