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4年,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全球资本市场估值差异与中国元素估值体系研究

    吴晓求 谭松涛 郭彪
    2024 (06):  1. 
    摘要 ( 35 )   PDF(2263KB) ( 23 )  
    论文从全球视角总结了影响公司估值的若干因素,并对中国资本市场估值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发现,2013年以来,以沪深300成分股为代表的A股市场核心资产估值持续走低,而且国有企业低估值现象尤为严重。这种低估值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股息支付状况、风险承担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进行解释。究其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难以通过财务数据在传统的估值模型中体现出来;二是在市场投融资功能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资金匮乏导致投资者选择“炒小、炒新”,国有企业的真实价值难以在市场中得到合理体现;三是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强,对自身公司市值变化的关注度不高,进而加大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四是并购功能的丧失导 致国有企业外延式发展机会受限,形成流动性折价;五是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有企业股票非理性定价。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国有企业低估值现象、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时代壮大耐心资本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齐昊 韩博鸿 李钟瑾
    2024 (06):  16. 
    摘要 ( 95 )   PDF(868KB) ( 124 )  
    壮大耐心资本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科技—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耐心资本是一种面向高科技企业的长期金融投资,其投资者看重 长远利益、不计较短期得失。从历史上看,耐心资本的形成是三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出科技企业对耐心资本的强烈需求;二是国家为产业创新降低了门槛和风险;三是金融制度改革为耐心资本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耐心资本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并通过提升一般利润率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发展耐心资本,我国要积极创造产业创新的有利条件,动员政府基金、国有资本、民间资本 等各方面力量,并注意盈利性风险资本的投机性,避免“以扩张促垄断、以垄断促估值”的企业增长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耐心资本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西分野、二重属性与实践探索
    贺城 高鹤鹏 林鹏
    2024 (06):  29. 
    摘要 ( 44 )   PDF(626KB) ( 36 )  
    耐心资本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带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的重要纽带。与其他资本形态不同,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运行的耐心资本具有长期性和稳健性的特征,这使其在保障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耐心资本在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资本市场短期化倾向、各类资本长期投资意愿不足、“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存在堵点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促使耐心资本的持有者践行责任投资理念,通过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扩大多元化投资主体、优化适合长期投资的市场环境等举措,以壮大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长期稳健的资金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官北调”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北方省份的实证研究
    黄少安 张靖和
    2024 (06):  43. 
    摘要 ( 56 )   PDF(904KB) ( 46 )  

    本文提出和论证了一个理论假说:把有南方工作经历的官员调动到北方任职,可以促进相应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平衡南北经济发展。进一步地,书记与省长的共同南方经历放大了官员南方工作经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其北方经历削弱了此促进作用,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和政治权力转移对此作用无显著影响,南方官员的北方经历对南方地区经济增长也无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说明,官员南方经历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设立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此促进作用在低市场化水平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创新环境差的地区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陆与台湾地区产业关联演进的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动态分析

    李非 卢晓芳
    2024 (06):  59. 
    摘要 ( 32 )   PDF(622KB) ( 29 )  
    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与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通过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比分析这三个不同年份大陆、台湾地区、第三区域的乘数、溢出与反馈三大效应及其变化特征。对比大陆与台湾地区对彼此的溢出效应系数,发现大陆小于台湾地区,但是引入区域规模效应之后,由于大陆具有更高的最终产出规模,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实际溢出效应比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实际溢出效应更高。细分产业层面分析显示,大陆与台湾地区彼此溢出效应最高的产业为机械和电子通讯设备、电气及光学设备、运输设备这些先进制造业,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为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大陆应在产业政策方面重点支持这类产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劳动保护

    洪金明、刘晗
    2024 (06):  75. 
    摘要 ( 27 )   PDF(649KB) ( 29 )  

    本文考察了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劳动保护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劳动保护,缓解财务压力和抑制管理层短视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两条路径。进一步证据表明,国有资本参股能够显著增加民营企业高学历和高技能雇员占比,进而促进民营企业劳动保护。异质性分析发现,当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度较高、所处地区财政压力较小、人口流动性较弱时,国有资本参股对劳动保护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提升民营企业劳动保护水平,提高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员工配置效率。研究结论既为优化国有资本运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扩大就业、增进员工福祉贡献了实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职业选择
    张君凯 张世伟
    2024 (06):  91. 
    摘要 ( 42 )   PDF(687KB) ( 18 )  

    为厘清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微观机理,本文基于职业任务要求一劳动力能力匹配视角,从理论层面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职业选择的影响,并采用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一方面会提高全部职 业的脑力要求,尤其会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以外四类职业的脑力要求,同时会降低生产操作人员职业 任务的体力要求并增加办事人员职业任务的移动要求;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抑制劳动力人 力资本积累,尤其体现在低技能和高龄劳动力等市场弱势群体。最终,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降低了 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与办事人员职业任务要求的匹配度,提高了他们与生产操作人员职业任务要求的匹配度,导致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成为办事人员的可能性更低,从事生产操作类职业的概率更高。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冲击以及相关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照料与女性创业——基于CFP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谷晶双
    2024 (06):  108. 
    摘要 ( 29 )   PDF(599KB) ( 16 )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线性概率模型(LPM)和工具变量法(2SLS)考察了儿童照料对女性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承担儿童照料责任对女性创 业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尤其会对女性进行机会型创业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儿童照料对创业的负面影响在20~29岁年龄段、家庭中有0~2岁儿童、多子女家庭以及居住地为农村的女性群体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承担儿童照料责任增加了女性做家务的时长,由于时间的稀缺性,女性很难同时兼顾儿童照料和创业活动,而村或社区配备幼儿园和小学则会缓解女性的儿童照料压力,降低了儿童看护对女性创业的挤出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回音室、父爱主义与家庭教育投资

    王禹
    2024 (06):  125. 
    摘要 ( 37 )   PDF(1006KB) ( 27 )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家长使用互联网对家庭课外教育 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家长使用互联网会显著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机制方面,家长使用互联 网产生了回音室效应,强化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父爱主义程度,进而促进了家庭教育投资。进一步分 析发现,家长互联网使用对于家庭教育投资的促进作用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性较差、信息素养较低和 社会网络较强的家庭中更加显著。本文将信息趋同视角纳入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中,为解释数字化 时代下的教育内卷提供了新视角,对截断教育内卷和开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具有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共同富裕吗——对农户收入增长与差距双重目标的考察
    曾永明、潘丹、汪瑶瑶、吴琼
    2024 (06):  141. 
    摘要 ( 44 )   PDF(1145KB) ( 35 )  

    在促进农户实现“增收缩距”的共同富裕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被寄予厚望。本文同步评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增长及其差距的双重影响,从“精英俘获”的视角分析背后的 深层缘由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户收入提升的同时也扩大了其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存在显著的“增收扩距”效应。产生增收扩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字乡村 建设的增收效果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现象:高收入、高学历、男性、东部地区等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精英农户增收效果更大,而弱势农户增收效果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数字素养、创业行为和金融资产渠道产生“增收”效应,但同时也因数字技术鸿沟、创业要素鸿沟和金融约束差异渠道引致“扩距”效应。未来数字乡村建设在拓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同时,需注重农村非精英群体的数字帮扶,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扩距到增收缩距的有效转换,助力共同富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存在数字化转型陷阱吗——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证据

    张秀武 韦江英
    2024 (06):  158. 
    摘要 ( 34 )   PDF(778KB) ( 27 )  

    基于要素匹配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但过度的数字化转型会因人机不匹配而造成企业利润 损失。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企业的人机匹配度,尤其是教育结构高级化带来的非认知能力增强,显著促进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在低人力资本地区、高技术创新地区及数字 化转型先行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倒U型影响更加显著。拓展分析显示,数字经济政 策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企业的人机匹配度,但随着数字化战略执行力的不足,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效应测算

    罗芳勇 张涛 李石强
    2024 (06):  175. 
    摘要 ( 30 )   PDF(596KB) ( 23 )  
    本文基于增长核算框架提出了宏观层面的规模效应测算方法,并结合2002-2020 年投入产出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效应进行了初步测算。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效应伴随经济增长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220092011年后危机时期从有效ICT投资不足转换为ICT投资过剩,表现出数字经济规模效应由正转负的特征;(320122017 年是中国互联网的二次发展繁荣时期;(4)中国数字产业中间品投入贡献变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32015年阶段表现为略微为负,而前后两个阶段均表现为正向规模效应。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数字经济投资需提前布局、多类型协同发展,如此才能最大化数字经济的规模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