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1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扩大内需与出口贸易: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分析
    陈启斐;
    2013 (4):  3. 
    摘要 ( 515 )   PDF(536KB) ( 635 )  
    本文利用1999—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战略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张约0.732%,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中国内消费需求因素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区域的研究中发现,扩大内需战略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均能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需求提高1%导致东部地区的出口增加1.317%,这意味着本土市场效应在东部地区的出口发挥核心作用;需求对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作用依次递减。同时人均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而政府规模过大会抑制出口。 更多还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城镇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判断——基于消费者价格指数与主观效用指数的比较分析
    王朝明; 马文武;
    2013 (4):  12. 
    摘要 ( 540 )   PDF(547KB) ( 879 )  
    由于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具有明显的主观判断性,那么基于传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胀承受能力,因为其纯粹依赖客观经济数据而没考虑人的自我感知而具有局限性。本文通过MIU模型和变异补偿法,使货币需求函数和个人效用函数联系起来,构建一个新指数——消费效用不变补偿指数,将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经济的通胀状况相结合,建立了新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指标,并与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础建立的通胀承受能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这两组指标的三种通胀承受能力,通过对城镇居民整体、各收入阶层、城镇居民分项收入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指标的三种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在各个较高通货膨胀历史时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 更多还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化效应与橄榄型收入结构的达致
    黄潇;
    2013 (4):  24. 
    摘要 ( 559 )   PDF(1130KB) ( 672 )  
    收入极化效应的上升通常对应着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下降,这更加深了收入不平等。本文基于CGSS在2003—2008的城镇样本,运用极化指数和曲线,系统地测度及比较了收入结构,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归结了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城镇收入极化效应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U"型特征,但总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低占比层面的固化。教育、住房、党员身份等表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政治资本的变量对个体能否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有显著影响;父辈对子女的传递性途径中,仅教育被证明是相对有效的。另外,性别、区域、年龄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政策设计的着眼点应在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以提高居民增收能力,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李婧;
    2013 (4):  38. 
    摘要 ( 416 )   PDF(465KB) ( 8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什么农村土地抵押借贷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历史经验的考察
    张湖东;
    2013 (4):  45. 
    摘要 ( 466 )   PDF(826KB) ( 740 )  
    农村土地抵押借贷是当前学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热点。由于现实经验的缺乏,已有研究,基于理论的探讨和主张居多,经验研究少。本文尝试从历史入手,考察农村土地抵押借贷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大量原始地契的梳理,总结了传统土地抵押借贷灵活性的几个方面,指出以土地为媒介进行抵押,并不需要完整的产权,它可以是"田底",也可以为"田面",还可以是某项可以预期的"权益"。在讨论为什么土地抵押借贷在传统社会普遍盛行时,除了从常规的贷方借方角度加以考察外,还从宏观的社会后果角度,呈现土地抵押借贷冲突更弱小的历史状况。文章最后从今昔对比中讨论了农村借贷难题,提出需重视地权交易的金融功能,以历史为鉴完善相关机制。 更多还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及其变动
    冯毅; 李实;
    2013 (4):  57. 
    摘要 ( 497 )   PDF(829KB) ( 755 )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收入分配课题组收集的2002年和2007年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考察了这一时期农民工群体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原因。在分位数回归和基于无条件分布的分解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首先,这一时期农民工的工资差距逐渐缩小,人群内部的分配状况明显改善;其次,在总的工资差距中,特征回报率的变动解释了绝大部分,而个体特征数量变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从特征回报率中分离出残差的影响后,残差对总工资差异的影响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果,在工资分布的低端,残差倾向于扩大工资差距,而在工资分布的高端,残差则倾向于缩小工资差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基于PCA综合指标的构建与评价
    何骏;
    2013 (4):  68. 
    摘要 ( 464 )   PDF(1282KB) ( 556 )  
    本文以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业FDI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PCA方法构建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以此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影响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排名的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服务业FDI流入流量、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出口。2010年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位列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综合而言,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在全球已处于中上游位置,但在结构上存在着亟需优化的共性问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服务业领域是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更多还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间借贷利率对宏观经济冲击的区制非对称响应:以温州为例
    童笛; 张文彬;
    2013 (4):  80. 
    摘要 ( 524 )   PDF(1148KB) ( 596 )  
    本文通过从区制非对称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探讨民间借贷的自主性和反应性。在低利率区制下,民间借贷利率自主性基于主导地位;在高利率区制下,小微企业信贷受限、应收账款增加、对通胀过度反应等三种机制导致民间借贷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性显著提升,形成货币紧缩政策负向冲击的乘数效应。变系数的马尔科夫区制转化模型证明了温州市金融机构贷款波动和通货膨胀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制非对称效应,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高通胀导致处于高利率区制的民间借贷利率显著提升。 更多还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灾害条件下的市场不完全与效率实现——基于社会伦理角度的研究
    贾美芹;
    2013 (4):  91. 
    摘要 ( 486 )   PDF(662KB) ( 803 )  
    本文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研究了灾害经济的效率问题。当前经济学的"贫困化"倾向使得经济研究对灾害经济效率的特殊性缺乏现实认识和理论依据,灾害条件下,外部因素的介入加剧了市场的不完全程度,伦理道德支持对市场机制的效率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德压力下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向社会伦理要求倾斜的程度,决定了经济均衡时的帕累托效率集从"伪效率"到"基于价值效用的效率"变动的形式和特点。社会伦理基础是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效率实现的必需条件,其评价从经济基础、经济主体行为的社会伦理维度和市场伦理维度等层面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约束下东道国腐败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门槛效应检验
    邓富华; 胡兵;
    2013 (4):  99. 
    摘要 ( 468 )   PDF(652KB) ( 1124 )  
    基于2003—2011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制度约束情境下东道国腐败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东道国的制度质量跨过一定的门槛水平时,腐败会对中国OFDI产生明显的负向效应;而低于特定门槛时,腐败对中国OF-DI的负向效应会逐渐减弱,甚至表现为显著的正向效应。本文进一步测算了影响东道国腐败对中国OFDI作用效应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因素,如法治水平、监管质量、政府效能、民主自由等的门槛水平,结果表明,东道国较低的法治水平和监管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OFDI企业选择腐败作为替代性激励源,而政府效能、民主自由等对中国OFDI企业参与腐败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但当这些制度因素跨过一定的门槛水平后,均会明显弱化中国OFDI企业参与腐败行为的动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